欢迎您登录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登录 注册
下载APP
小程序
  • 手机APP

  • 自选产品

  • 理财热线

在历史转折点上:湖北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2020-04-15 08:05 来源:肖磊看市

摘要:今天我就跟大家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的角度,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来说一说湖北这个英雄的省份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在此次抗疫中,武汉依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整个湖北也同样是一个英雄的省份。今天我就跟大家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的角度,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来说一说湖北这个英雄的省份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01

当然,在讨论湖北之前,需要先搞清楚整个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大时空背景。

大家也都知道,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方面,有很多个指标,比如各类数据的总量、人均,以及恩格尔系数,CPI,基尼系数,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等,但如果没有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单纯讨论这些数据就失去了意义。

就拿幸福指数来说,丹麦排名全球第一,美国根本就进不了前十,中国就更加靠后了,但就此你要说美国和中国,需要全面的向丹麦学习,恐怕会适得其反。因为道理很简单,丹麦的总人口还不到600万,假设丹麦人口,从十年之内,扩张到1000万,其资源如何分配呢?民众的幸福感会发生何种变化呢?要知道在中国,过去十年里,北上广深等城市,平均每年所增加的人口,都超过40万,更不要说中国整个14亿人口规模,以及前几十年平均每年数百万的净增长了。

我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就放弃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是像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要想提升民众的整体幸福感,跟丹麦等国的发展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研究中国经济和地区发展的问题,更现实的考虑是,如何能在环境保护等相对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制造规模效应,卷入更多的人口,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

那么大体上有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成为分析中国经济的重点,它们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在这三项里面,有一项非常关键,那就是消费。因为发达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持续升级的基础,就是因为存在一个强大的自驱(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型消费市场,这往往是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和出口)的目的。

所以研究中国经济,关注消费水平,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追赶者,衡量消费只能从总量的角度来看,因为站在全球资源分配和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最基本的整体单位。比如发生贸易摩擦,对方要提高关税等等,肯定是以中国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对中国省份进行划分,然后区别看待。所以中国各类数据的总量本身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以国家为单位的博弈筹码和对资源分配的主导力。

02

关于消费,历史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由于目前我还查不到美国2019年的相关数据,但按照2018年的数据看,美国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换算成人民币的话,约40.8万亿元,低于中国2019年的41.2万亿元。

由于中国的消费增速远高于美国(至少高出3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数据上,中国不是在2019年超越美国,也将会在今年超越美国。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可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将进一步提升。而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从十年前的接近40%,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20%。

当然,出口对中国经济也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要赚外汇的问题,而是中国必须要持续的,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体系当中,这样才能对全球的科技、政治等等的变化,更加敏感,从而让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研发处在更有利的地位。

那了解这些问题,对分析湖北和中国经济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由于欧美等市场有很大的消费基数,所以中国出口可以迅速赚钱,这样国内才有钱和动力去投资。因此,人力资源、资本投向、政策倾斜等等,都因为出口导向而发生改变。

但出口主要的方向是欧美和东南亚,所以整个中国的人力、资本、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都被虹吸到了珠三角、长三角等便于向欧美和东南亚搞进出口贸易的地区。进出口贸易的繁荣,也使得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迅速发展。其实大家仔细去看,伴随着东南沿海城市崛起的另一个数据是,其港口吞吐量的匹配性增长,目前全球前十大港口,中国占了七个。

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变,逐步从出口拉动,走向由消费拉动,出口贸易的本质将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很多人目前还看不明白的。

03

尽管稳出口、稳外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之一,但请注意,那是由于这个基本盘本身基数非常大,占比虽然有所降低,但基数效益不可忽视,而且未来也不能说有了国内消费市场,就不需要出口,这种二元思维是要不得的,我这里讲的逻辑是,重点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转移,而不是基本盘的转移。这是存量和增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出口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存量因素,而内需是增量因素。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种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转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把中国的进出口模式分析清楚。

比如珠三角地区,中国很多进口,其实并不是国内的消费需求,而是加工贸易,也就是进口来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等等,在港口城市,以及周边地区被加工完之后,很快又出口到境外了。所以内地其他省份的资金或人力资源,要参与到这种模式当中,就必须要跑到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去打工或办厂子,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而对周边的带动效应欠佳。你去看珠三角的辐射力,基本连广东省都出不去。

因此,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近几年来,中国也在拼命的推动产业向内陆转移,但依然是出口导向型的转移,而不是内需型的转移。比如为什么有很多产业转移到了四川盆地,原因很简单,因为重庆首先在2011年打通了中欧班列,这里可以直接出口欧洲。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现在重庆加工出来的笔记本电脑,占到全球总产量的接近40%。而这些笔记本电脑,大部分通过中欧班列,一次性就发送到了欧洲。

其实像笔记本电脑这种电子产品,加工出口本应该是珠三角地区的强项,为什么会转移到重庆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重庆有了更便捷的出口通道,再加上产业转移到重庆之后,人力等成本大幅降低,竞争力一下子就上去了。

所以,在以出口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之下,重庆的竞争力就比湖北强。尽管湖北地理位置比重庆更优越,武汉九省通衢,拥有最好的长江航道,万吨货轮可直通上海,但如果从数据看,2019年,湖北的出口总额比重庆还要低接近170亿人民币,要知道湖北的GDP是重庆的整整两倍。也就是说,重庆的出口占GDP超过10%,而湖北出口占GDP只有不到5%。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现在相对来说富起来了,在中缅、中朝等边界城市(瑞丽、丹东等),缅甸人和朝鲜人,随便拿点自己的特产,都可以换来不少的钱,这些钱对于缅甸和朝鲜边界地区的人来说,在国内是赚不到的。于是他们在向中国出口赚到钱后就在边境地区盖房子,甚至搞起了加工厂,然后卖更多的东西给中国人,如果中国需求量大,他们还会把自己国家内地的人招工到边境地区,吸引本国的资金来边境地区建厂等等,从而带动整个交通、电力等的规划和建设。

只不过中国拥有更大的消费能力,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对周边的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比如美国,他的消费和需求,就在半个多世纪里,带动了更多的国家的经济繁荣。

所以说,美国不是输出了什么更好的制度,才使得这些国家繁荣,这种认知属于本末倒置。欧美在中东和非洲早就输出了所谓更好的制度,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繁荣起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国家,除了石油和矿产,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卖给美国,而石油和矿产本身投资巨大,产业单一,被少数人控制,根本无法让更多的民众卷入进去。

其实美国真要帮助非洲和中东国家的话,可以把特斯拉、通用汽车、波音等加工厂放在这些国家,再不济,也可以把各大互联网公司或各类服务企业的客服部门放在这些国家,对这些国家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比输出多少战争和观念要有用得多。

但问题是,美国绝不会去帮助这些国家搞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会在这些国家开办什么职业技能,或语言教育。那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职业和语言等大规模基础教育,美国企业会把加工厂开到中东和非洲去吗?美国企业会把客服等放到中东或非洲去吗?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千方百计的破坏中国在中东、非洲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阻止和抹黑中国的“一带一路”,想尽办法挑拨中国跟黑人、穆斯林等不同种族和信仰之间的友好发展关系。

因为美国非常清楚,中国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国对非洲等地区民众的职业教育和语言培训等,最终都会转变为中国的国家利益,从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卡位”这个环节,中国就拥有了更多的跟美国竞争的底层资源,而美国由于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只依赖于美军和华尔街的大棒与萝卜政策,已经很难再重新思考改变世界的模式。

那就只有有一个办法,阻止中国的基建输出,来保持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现状,这样自己的优势和影响力就不会被取代。

大家想想,如果未来非洲不仅是中国的原材料来源地,还可以在中国老龄化到来,人力成本急剧上升的时候,补充中国的劳动力,那中国在基建、制造业、全球服务等方面,又会省下多少成本呢?又会给中国的这些产业带来多少全球性竞争力呢?又会给非洲带来多少就业呢?又会解决多少挨饿人口呢?

也就是说,一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因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带动,富了起来,这对美国标榜的,用空泛的观念来拯救人类的计划,会造成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坍塌效应,这会影响到美国人几百年辛辛苦苦建立的国家和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自信。

为了战略性维护这种虚伪的东西,美国在破坏“一带一路”方面将是不惜任何手段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

04

我们再回到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逻辑。

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看,中国为什么是沿海城市发展的比较好,这是因为中国抓住了出口这个关键因素,而中国所面对的,消费能力极强的国家,都跟中国不直接接壤,就连韩国和日本,要跟中国做生意,也必须得通过海洋,所以在出口为导向的时代,海港城市就成了中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城市。

外贸对地区经济的塑造到底有多重要呢?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中国并未开始形成对欧美等大规模进出口贸易之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不在沿海,而是在东北,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贸易往来,主要是跟苏联,所以无论是苏联的援助,还是为中国国内制造必需品,以及对苏联的出口,都得通过东北的工业基地。东北最牛的时候,拥有7个直辖市(当时全国共15个直辖市),大家自行脑补一下这是个什么概念。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因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国际社会也有了很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的影响力才刚刚开始。

因为,过去三十年,中国是靠为全球发达国家制造物美价廉的商品,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和升级。未来中国将逐步转向内需型社会,这将会改变全球的供给方式,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是中国主动迎合和满足全球,而未来几十年,将是全球来满足中国的需求,也可以这么说,包括诸多发达国家在内,都会更多的来研究中国人的喜好,满足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很多人可能又要反驳了,而且还迫不及待,但我建议您还是好好听我说完,别着急反驳,免得伤了自个。

我开篇就列出了一个数据,那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可能已经超越了美国。如果说中国这种需求,对全球货物供给国的改变,大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那我就先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影视产业的例子。

比如影视明星这种供给,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听到的,大部分是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明星,因为大陆这方面的供给远远不够,但最近十年来,我几乎很少听到新兴的港台明星了,而中国内地已经出现了小学时代就已经爆红的组合。港台明星除非是不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了,否则的话就需要来大陆发展,满足大陆观众的需求。

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服气。那我再给你讲一些你根本就看不出来,或者在你看来稀松平常,但并不那么简单的事情。

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重磅奖项,颁给了韩国电影《寄生虫》。如果真正对电影艺术有了解的,就应该知道,《寄生虫》是一部好电影,但没好到可以让奥斯卡如此大方的程度,就算是韩国电影,《寄生虫》之前,也已经有《熔炉》、《辩护人》、《素媛》等等,哪一部比《寄生虫》这种,把富人形象如此简单化的表达差了?

其实同期,还有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潜台词是中国“血汗工厂”),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我可以大胆的推测,未来的奥斯卡,来自亚洲黄种人的影片将会越来越多(当然是从更高级别黑亚洲社会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真的拍出了好电影,而是好莱坞必须要将未来的市场转向亚洲,具体说就是向中国转移。但好莱坞绝对不认同中国目前的电影表现形式,所以从韩国影片入手,来获得对亚洲电影业的影响力和“定价权”。

可能大家又会说,这是我乱开脑洞。其实这次美国疫情加剧之后,有一个信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特朗普并没有向中国求助,而是向韩国求助。特朗普明明知道中国更有帮助美国的能力,因为中国已经有效的控制了疫情,开始回应各国的求助。但特朗普就是要打给韩国。

韩国将是中美软实力博弈的重要一个节点,放大韩国在“影视自由”等等社会底层秩序领域跟中国的不同,制造意识形态的根本性矛盾,是阻止韩国倒向中国的最后一个筹码了。

当然,韩国在娱乐电影等文化输出领域对中国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美国的算盘可能还不止这些,也没有那么简单。

三年多年前,美国军事和政治层面反华旗舰级人物哈里斯,曾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首位日裔司令,在2016年的时候,叫嚣,今夜就跟中国开战。而后其南海阴谋被挫败之后,被美国派驻去当美国驻韩国大使。这个哈里斯,现在在韩国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而更需要关注的是,美国从驻韩大使、好莱坞、奥斯卡等全面的策略升级,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凑巧,背后是精心的布局。

再跟大家讲个事,比如一度被华人媒体吹捧的,要竞选美国总统的美国华裔杨安泽,最近发表了一个言论,说自己作为亚裔很羞耻,希望亚裔用更加忠诚的行动来向美国表忠心。从而引发了很多讨论,但其实无论是日裔哈里斯的反华,还是杨安泽的言论,都不是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美国精英们精心的“挑选”,这种用亚裔来对付和贬低中国的方式,是从技术和道德层面更加全面的运用。

就像好莱坞拍的《纸牌屋》,大家觉得好看是吧,为什么到最后几季的时候,中国就不引进了呢,原因很简单,《纸牌屋》在最后几季里开始大量的植入反华素材。这就好比美国精英们刚开始推杨安泽来竞选美国总统一样,首先吸引华人的目光,以及中国媒体的目光,等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时候,杨安泽来一个,我作为亚裔很羞耻。

这跟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剧,首先用讲美国各种尔虞我诈故事来吸引全球,最后等大家欲罢不能的时候,再在其中植入对外的政治主张和更高维度的诛心和歧视(很多人是看不出来的),打击对手的自信,是一模一样的。

很多人觉得美国重返亚太,仅仅是多给亚太布局两艘航母,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会从文化、教育,再到商业,军事,以及民间组织、代理人等等层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亚洲。因为亚洲将是未来世界财富最集中的创造之地。

05

我讲这些,并不是脱离主题的自由发挥,而是要理解一个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开始形成的巨大规模的内部消费市场。

大家都知道,只要美国不挑衅,中国肯定是不会主动跟美国开战的,所以军事意义上的对抗,背后是美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什么中国威胁美国。所以,只有美国对中国形成更大的军事、道德优势,以及掌握各种博弈筹码,才能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商业谈判和市场裁决优势。

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从全球的角度看,美国作为在商业领域有顶级智慧的国家,已经开始全面的布局中国市场。我说的布局,不是什么建一个工厂,在中国上映一部美国影片等等,美国早已经在为第三步、第四步做准备,那就是对文化、认知和观念的影响,我说的还不是简单的政治层面,而是,中国人消费的方式和理念,以及需求演进的方向,得由美国商业来引领。哪怕是一部电影,也是我来定义其好坏和价值。

所以,我提到的,中国经济在转变为消费主导的时候,对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国家的影响,将是我们喜欢什么,这些地区国家就制造和输出什么,但美国人可不这么认为,美国人的意思是,你尽管有很大的需求,但我还得告诉你,你不应该有这样的需求,你应该有那样的需求,如果你现在是这样的需求,我也得想办法改造你的需求方向。

那美国为什么有能力这样做呢,这就是“创新”二字的由来。当你可以引领消费文化的时候,当你觉得吃汉堡喝可乐是一种常态之后,美国自然就有了“创新”优势。如果你还天天吃饺子喝茅台,美国再创新,也没法跟你竞争。

当然, 这只是一个方面,要具体谈的话,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我几乎每一篇分析,都会在各种领域和角度,跟大家讲美国人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国拥有的竞争逻辑。希望日积月累,对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因为首先我们得以尊重对手为前提。

中国想跟美国长期竞争,要的是全方位的举措,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来思考问题的原因。上一篇文章里(参见《美国的套路深啊,中国岂不是要回农村?》),我说了一下我对“移民条例”的支持,很多人留言很不友好,但在我看来,那是幼稚。

很多朋友拿法国、英国等例子比较,然后还说不能引进低端人口,要引进真正的人才等等。其实人才怎么引进,是一个企业需求级别的技术问题,政府只需要出一个规则就好了,因为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是被动的,如果大学、企业等组织认为引进的是个人才,而政府条例却不认可,那引进的到底是不是人才呢?还要不要引进呢?谁是人才,到底是使用人才的人说了算,还是政府部门说了算呢?先要搞清楚这个逻辑。

就算只要跟中国人结婚,就能拿到绿卡,那又能怎么样呢?很多国家也都有这种政策啊。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为了帮助一个外国人落户中国,然后跟他结婚,或者你愿不愿意为了赚钱,反复跟外国人结婚。如果你愿意,那我觉得你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关于欧洲移民问题,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我这里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就算穆斯林人口占到70%,时间再过一百年,欧洲依然不可能让极端的穆斯林控制。道理很简单,因为西方国家的核心资源不可能转移到极端穆斯林手里。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西方社会的运行逻辑,你比如美国,可以把黑人推上总统的宝座,那难道就意味着黑人在美国有很高的控制能力了?请问欧美的尖端科技把控在谁手里?核武器由谁掌握?90%以上的资本由谁掌控?这些资源的转移是以500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这就好比说,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一个有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李嘉诚、马云这样的一个家族财富级别,来影响中国的大众、商业和政治,你觉得概率有多大?如果真达到这个水平了,你以为他还会变得极端吗?他还会搞种族歧视吗?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在说什么,那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满清统治了汉人数百年,为什么少数满族人可以统治高出自己百倍的汉人呢?因为道理很简单,满人自己先被汉化了,遵循农耕文明,重用汉人,同时,通过上百年的博弈,国家的“暴力”、“资本”、“生产资料”等资源,转移到了满人手里。

而满清的灭亡,并不是占大多数的汉人对少数满人统治的颠覆,而是代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更大规模的新兴资本,对落后技术和生产力的淘汰。这个逻辑也不要搞错了。这就是为什么颠覆掉满清的,不是张之洞、李鸿章等拥有更多资源的晚清汉臣,而是理解了现代社会,却什么都没有的孙中山。

所以,要想让欧洲的穆斯林,开始统治欧洲,把白人“踩在脚下”,那必须得有一个前提,穆斯林极端份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突然间掌握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新技术(至少比原子弹和氢弹等要厉害),对现有西方社会白人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形成了降维打击能力,而且其目的仅仅就是为了毁灭。那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因此,我要说的是,只要我们有信心掌握和引领人类发展的最前沿技术,人口结构的变化会有阵痛,但无伤大雅。如果一定要坚持大汉族主义,那中国将难以兑现未来更大的国家利益,相当于自我屏蔽了世界资源。很多世界性的布局也将付之东流。

如果我们只想着用人家的钱和技术,而不接纳人家的人,到头来中国就会反复的被人割韭菜,吸引的就是纯粹的投机者,而不是长期的投资者。想要留住别人的钱和技术,就得让人家把中国变成自己的家。你会相信一个只想要你的技术和钱,但不想让你安家的国家吗?

考虑国家政策,必须要有历史和科学的逻辑,就好比说,每年车祸死亡的人比饿死的人还多,那是不是就要限制汽车上路,把高速公路改成耕地呢?其实你应该要做的,是想办法完善交通规则,发明更高级的技术,让汽车变得更安全,而不是限制汽车上路。同样的道理,中华民族需要的是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做好很多社会规则,而不是限制其他民族的融入,担心其搞破坏等。

再比如关于低素质、高素质的问题,对于中国的一家科研企业,也许一个科学家很重要,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建筑企业来说,一个单纯的劳动力也很重要。“移民条例”门槛较低,那是因为中国企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对人才的定义,主要是看企业,而不是政府部门。“门槛低”相当于是把权力下放。

如果政府部门规定,只引进博士,那如果这个博士来了之后没有企业要呢,创造不了价值呢,难道就是因为他是博士,中国就可以一直给发失业金吗?谁是人才,你跟我说了都不算。如果让我制定这类条例,我就两条,第一条是汉语必须流利(听说写都得考核),唐诗宋词要略知一二,第二条是在中国累计交了20年社保和个税,且没有犯罪记录。然后立马发绿卡,我才不管他什么白人黑人穆斯林。纯属开玩笑,请勿当真。

06

好,又跑题了,我们这次真要回到湖北经济发展问题上了。

刚才已经说了,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虽然还在持续,但中国未来真正的增长点在内需市场。而内需所驱动的中国经济变迁,以及引发的地域经济的改变,那将跟过去几十年东南沿海城市替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成为新的颠覆时代。

如果说由出口主导的经济,其发展起来的是港口城市,那么由内部需求和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其对内陆,以及交通枢纽城市的带动,将是大势所趋。所以,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中部城市的崛起之年,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湖北和河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理很简单,内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把消费品,通过交通枢纽,输送到各周边地区,而出口的话,只需要在港口城市加工出口就可以了。这个时候,湖北的地理优势(今天重点是讲湖北)就体现出来了,湖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物流枢纽地区。比如武汉,水路方面,向东连接长三角,向西连接四川盆地,京广线穿境而过,又是京津冀直通珠三角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川渝直通上海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把川渝、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通过武汉串联了起来,这是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难以匹敌的枢纽优势。

gbm-richtext-upload-1586919328585

我已经说了,湖北这种优势在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下,很难体现出来,因为这种优势是一种对内的优势,而不是对外。那等到整个经济向内需转变的时候,这种优势就会逐步的被刺激出来了。

由于内需的推动,诸多的沿海产业,将会逐步向内陆转移(就近生产),而能承接这种转移的地区,需要三个重要的条件,首先就是交通物流问题,其次是水资源的问题,第三是有没有足够的平原纵深。而这三点湖北得天独厚,交通物流就不用说了,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湖北大部分地区处在江汉平原,这就给诸多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无限的潜力。

gbm-richtext-upload-1586919338539

随着内需规模的扩大,中部地区需求的崛起,武汉在教育等领域的优势也会被转变为地区优势。此前作为教育优势比较明显的中部地区,湖北大学毕业生被长三角和珠三角吸引,很多人就认为湖北只是一个培养基地。这种情况未来将会有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被动的,也是趋势性的。

07

那湖北的弱点是什么呢?两个,一个是人口规模,另一个是治理能力。

人口规模的话,可以通过整合江西、湖南来扩大区域优势,近年来川渝地区发展迅速,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四川、重庆、贵州已经有了省级环线高铁,形成了区域性的整合。而湖北南面的江西和湖南,加起来有1.2亿人口,再加上湖北的6千万,就是1.8亿人口,高于四川、重庆、贵州的1.5亿人口。

gbm-richtext-upload-1586919349974

很多人可能又要问了,江西、湖南,凭什么要被湖北整合,江西人自己都去珠三角和长三角了,湖南就更不用说了,深圳都快成湖南人的了。

但大家可能没有注意我所要表达的真正逻辑,我在整个分析当中,已经说了,比如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其辐射非常有限,本身跟湖南和江西隔着南岭等,跟长三角又隔着武夷山脉,除了人才的流动,想从地域层面整合进去非常难。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用各种政策,希望让珠三角和长三角能够更大辐射周边,但依然无法奏效的原因。长三角可能比珠三角要好一些,因为有长江下游平原,以及北面的华北平原,否则辐射力也很难出上海。

因此,要整合中部的江西和湖南,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湖北。

那为什么至今没有被整合到一起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湖南和江西这两个省,更愿意去靠近珠三角和长三角,而不是湖北,湖北本身虽然体量要大于湖南和江西,但在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整合概念。

但这些因素很快会发生转变,湖北在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在治理能力上会有本质性的改变。中央应对此次疫情的很多举措,其实是非常全局性的,最早就提出了,疫情就是“大考”。在整个湖北抗疫的过程中,把上海和山东的得力干将都调到了湖北,主持整个党政工作,数百名不作为或乱作为干部也被处理。

这是一次对湖北治理能力的全面塑造。可能大家并不觉得这会给湖北带来什么具体的改变,但纵观中国诸多地区的发展,一些重大的危机或事件引起的重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上海在1988年遭遇了一次甲肝大爆发,这次危机导致29万人被传染患病,整个上海为了应对疫情,启动了各种从未有过的措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详细看看资料,我要说的是,这次疫情过后,上海人对城市的管理认知变了,这给上海接纳而后人口和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卫生等治理条件。

再比如2003年非典在广东的爆发,这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珠三角地区经济起飞的时点,非典的冲击,给广州带来的治理逻辑的提升,在此次控制新冠方面,已经有明显的体现。现在大家看到的钟南山院士,就是在那次抗疫当中被大家所熟知的。而且这次新冠疫情,广州并不严重,但广州的第一场疫情发布会,竟然比国新办,以及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及其紧邻的安徽省还要早一天。所以,2003年的非典,给广东带来的治理水平的提升,使得珠三角在应对迅速崛起的国际化都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都塑造了很重要的基础条件。

另一个案例是北京,北京虽然是首都,但真正的治理能力的提升,主要是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8年的奥运会筹办。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很多人深有感触,这是北京城市治理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我有个朋友,去了几次上海,然后回来就在北京多买了两套房子(当时不限购),他的逻辑是,北京的房价被严重低估,上海已经涨起来了,而且奥运会对北京卫生条件,交通等等的改善,一定会提升北京的竞争力,房价不可能一直低于上海。而奥运会之前的情况是,北京的房价普遍要比上海的低很多。我这里不是鼓动大家去买房,而是要说明过去我们所经历过的一些事实。

在疫情爆发之后,大家也都看到了湖北整体的官僚体制,是多么的低效,如果没有爆发疫情,可能很难撼动这种低效的体系,也很难给湖北注入新的治理活力。这次我们也看到了,中央正在逐步的重构湖北的治理体系。

当然,这种治理体系的重构,一方面需要主动的“换血”,以及整体民众的生活习惯等的改变,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大的经济周期的冲击,而这个经济周期,就是中国经济从出口拉动向消费倾斜的转变,是中部地区的趋势性崛起根本性推动力。

08

其实这种经济周期所带来的经济区域性的变化,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还存在于诸多发达国家,只不过很多发达国家整体土地面积比较小,谈不上什么太明显的产业内部转移。

不过我可以跟大家说说美国的情况,因为美国从规模和经济结构方面,跟中国有很多相似性。只不过周期并不同步罢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比如美国西部沿海的加州、东南部的纽约、佛罗里达等最发达和繁华的地区,其实也主要是港口城市,这些地区一直都比较繁荣。但如果再往前推一个世纪,那美国最有活力的,还不是这些地区,而是现在被称为“铁锈地带”的美国中部制造业基地。你可以把这个地区,当作是中国的湖北。

但后来为什么就衰落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经济从内需,转向了出口,而出口又导致了产业向海外的转移。在二战之前的一百年里,美国是一个由内需推动的市场,内需极其旺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已经做到了汽车的普及。

现在的美国,虽然消费能力依然十分旺盛,但由于制造业大量的转移,以及人口向东西海岸以及南部的迁徙,真正的大规模消费,都处在东西海岸和南部沿海,内陆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五大湖区的交通枢纽优势已经不在,所以这些地区就变成了“铁锈地带”。

而中国恰恰相反,因为中国的发展周期跟美国不在同一阶段,中国一方面存在着内需的历史性复苏,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产业向内陆的转移,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制造业转移的终结者,因为中国之后,再找不到一个拥有如此之多高素质劳动力人口,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同时又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家了,这种背景下,中国中部枢纽地带因“内需”拉动崛起,未来将是历史性的,至少会持续50年。这就给湖北,以及武汉这样的枢纽地区,带来了历史性机会。

所以,湖北尽管遭受了一次洗礼,但也应该大踏步向前看,未来不仅会有更多的产业政策给到湖北,也会有更多的人才及资源流向湖北。湖北对于未来的中国,将更加重要。湖北也应该用历史性转折点的眼光,来迎接中国经济的再一次升级。

最后,再次感谢湖北人民在此次抗疫当中所作出的贡献。

热门产品

更多 >

大道寰球全球精选组合六号A期(C类)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宁涌富谷雨19号A类份额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宁涌富谷雨19号C(A类份额)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8)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盛泉恒元量化套利83号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盛泉恒元量化均衡82号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明汯股票精选20号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勤辰森裕格上1号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文多文睿二期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浑瑾岳阳G2号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量锐格享1000指数增强1号1期

登录可见

单位净值(03-22)

登录可见

近一年收益

或拨打理财热线 400-080-5828